您是否正在回顾过往的文献?我会建议直接与文献"辩论和讨论",因为想做出学术贡献需要与不同想法沟通。您可能好奇,辩论与讨论有什么差异?哪里有辩论?辩论主题又是什么?之前有人问过这两个问题,我想在这里提供一些说明。
辩论与讨论的差异
我们先来分别探讨"辩论"与"讨论"。
字典对"讨论"的定义是"思想交流",即针对特定主题进行的对话或沟通以达成决议的过程。学术讨论也属其中一种。
学术讨论可以是思想交流、对话或沟通的过程,但目的不一定是要达成决定,而是建立、提升学术圈或大众对特定主题的认知。参与讨论的学者可能贡献新的实证研究、提出不同应用、实践新理论或对于既有思维提供新的解释。学术讨论不代表大家彼此认同,而是透过彼此相似与差异之处建立知识。随着时间过去,学术讨论中的不同贡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维。
回顾特定主题的文献时,通常在找讨论的脉络,而这些脉络是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事项。如果想透过文献寻找脉络,您可以询问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人或采取以下方法:
- 阅读主题的懒人包或引言
- 参阅国际手册
- 参考论文汇编
- 找出该研究领域资深学者的论文或重量级的演说
您也可以在不同的论文里寻找相关跨文献资料。阅读、搜集资料时,要问自己:"该资料都参考哪些研究?哪些研究较常出现?哪些数据可能是其他研究的基础?"
您可以使用下列搜寻网站找出跨文献数据并锁定讨论的脉络:
如果想要理解讨论脉络的历史与发展,您的视野需要放宽:"这些论文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方法比较热门、哪些理论有被采用"等。这些细节都能提供讨论的脉络方向,协助您证明及衍伸论文的贡献。
学术辩论仍是一种讨论;字典定义"辩论"是针对一个论点的争论或讨论,且辩论可能很正式。
学术圈的辩论可能是不同立场间的讨论。近期学术圈尽量有礼貌地进行辩论和评论同僚的研究,不过还是有些学者的立场是:"对方的研究烂透了,不值得一提。"
学者轻视同僚研究的两大原因如下:
- 第一种原因是上个世纪高度竞争的学术环境所遗留下来的习惯。有些学者认为只有猛烈地攻击其他学者才能凸显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与自身的威信。我个人认为被动批评也是一种攻击。
- 第二种原因是学术圈的对立,彼此的解释(甚至价值观与认知)差异太大,没有转圜的余地,在某程度上是黑白之分。光是教育领域就有若干针锋相对的流派,而最常辩论的是如何教儿童阅读。当然,针对其他议题也有这样的流派之分,歧异大到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期刊与研讨会,且内部学者都因流派特定的观点而出名。如果这些派系彼此有对话,模式通常是正式辩论,且需要裁判员。
当然,立场相左的学术辩论也能在相同的场合进行对话。通常这类辩论聚焦于彼此观点的优点,有时会有裁判,但通常不需要。学者会在这类辩论会上尝试拉近或跨越彼此差异,且方法通常很有趣。您会在教学用途的特刊、论文汇编、参考数据或专门论坛上找到这类辩论。
总结
立场不同的学者通常能在有架构的辩论下好好相处。他们知道彼此之间的差异与重迭的领域,这使得彼此可以一起研究特定主题,并在讨论时不会过度失礼。学术辩论与讨论还有更多细节,但我希望透过本文提供简单说明,让您可以顺利寻找文献辩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