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我觉得论文中的文献回顾太长,恐怕会超出篇幅限制。请问文献回顾太长是不是不合乎期刊要求?
—某研究生在听完演讲后的提问
答复:
文献回顾太长确实是个问题。
当然,回顾文献是必须的。文献的引用,不仅提供一砖一瓦筑构研究工作的建材以及专业术语的定义,还为研究方法的设计与数据的诠释提供依据,甚至有助于烘托您研究的学术贡献。
文献回顾的首要工作是通过广泛阅读找出与研究有关的文献。透过阅读这些文献,从而知悉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方向来找到核心研究的关键学者。接下来,您就可以缩小文献的范围,专注于同自己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找寻相关文献就好比去图书馆查找书籍。首先,您必须搞清楚要找的书在第几排。简单浏览过后,把注意力锁定在与自己的研究主题有直接关联的那层书架上。接下来就是研读架子上的书。不过,这些书或许有几本超出您的研究范围,或是与别的书籍的论点重迭,又或是有些书的观点是您不认同或不需要的。
这样说,您应该就知道文献回顾意味着什么了:"实际阅读的文献往往远多于最后引用的部分"。事实上,每当您开始研究一个新议题都需要对相关领域有广泛的了解,如此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不过,这篇电子报要讨论的是:"在完成文献收集后,接下来该如何整理"。
文献太过冗长
几乎无一例外,引用文献过多,往往是因为作者在筛选文献时不够果断。他们觉得:"既然读遍了整个书架的资料,那就应该每一本都写进论文",于是将手上所有文献一股脑地塞进去。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文献回顾章节显得冗长杂乱,反而削弱重点。
撰写文献回顾的重点在于决定哪些要写进来,哪些要舍弃掉。您的目的不是把跟X或Y有关的所有知识都塞给读者。您的目的只是告诉读者:"哪些文献与您的研究紧密相关"。
选择相关性最高的学术文献
您需要从手上所有可用的文献中做出明智的抉择,因此以下提供四点建议供参考:
1. 舍弃部分文献:虽然您每篇文献都有读过,而且还做了笔记,但有些还是不适合引用。所以,您需要制定出一套筛选标准。系统性文献回顾总是开宗明义就列出筛选的标准与程序,而其他形式的文献回顾虽然也有做筛选,但往往不会点明所用的标准。无论文献回顾是哪种,请务必仔细思考您将采用的筛选标准,并把理由写下来。
2. 制订主题与次主题:建议您依据方法论、结果、论点等主题将文献归类分组。接着,您可以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再细分数个次主题。您不妨想象成图书馆书本摆放,给每一个主题的书分派一张大桌子,然后在桌上把不同次主题的书各自摆放成一堆。
3. 避免写流水账:叙述划分的主题与次主题时,切忌一个一个详细叙述X做了什么、Y说了什么。主题与次主题就像是标题,您只要让它们与研究能扯上边就可以了。
想象向某人介绍图书馆里那些大桌子,您不需要逐一介绍每个次主题的所有书籍。您只需要先介绍桌子的主题,点明这个主题与您的研究有什么关联。然后,介绍桌上有哪些次主题,而这些次主题又各自对您的研究有什么贡献。
您可以一边说,一边不时拿起一本书在对方面前晃一下,而唯有那些与研究有核心关联的书,您才会把它捧在手心,甚至打开书细述它的内容或引述几段文字。
4. 文献有些仔细说明,有些草草带过:一定要提及,但却与您的研究主题没有太大关联的相关文献可以简单带过。相反,越相关的文献,越需要详细说明,分配到的篇幅也越长。
总结
最后还有一件要注意的是:学术论文的文献回顾工作,通常比专书的文献回顾更重要,因为期刊通常对文献回顾章节有篇幅限制,除非是写 review 一类的文章。
总而言之,如果您发现文献回顾的篇幅太长,不妨依照上述四点建议,回头检讨一下自己在筛选上所下的功夫,这样可以帮助您精简不少字数。
当然,如果您仍感到不确定或时间有限,也可以上传论文稿件到我们的官网,让我们专精的英文润色师协助您润饰用词、精简句子、修正文法,并编辑成符合目标期刊格式的稿件。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